鉆井復雜情況判斷與處理
發布時間:
2022-12-27
【概要描述】
鉆井復雜情況判斷與處理
37種!鉆井復雜情況判斷與處理
1、下鉆遇阻是何原因?怎樣處理?
答:下鉆遇阻是:
1)起鉆完后井塌;2)鉆井液性能不好、失水大、泥餅厚,地層膨脹致使井徑縮小;3)上次起鉆鉆頭直徑磨小嚴重,下新鉆頭造成遇阻;
4)起鉆前未循環好鉆井液,下鉆下不到底;5)鉆具結構變化。如果換大鉆具,或加入大直徑扶正器,或更換了鉆頭類型,也容易遇阻。處理辦法(包括預防措施):起鉆前必須充分循環鉆井液,處理好鉆井液性能,起鉆中必須按規定灌鉆井液。下鉆過程中遇阻要劃眼,不能強壓、強下。下鉆前必須詳細檢查鉆頭類型和尺寸。鉆具尺寸若改變,下鉆時應控制下放速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防止遇阻、遇卡。2、為什么有時下鉆中途要循環泥漿?
答:因為1)井下較長時間未下鉆,或上次起鉆前因其它原因未循環好鉆井液,防止因鉆井液性能變壞開不開泵。2)井下地層有坍塌現象(已經發現)3)鉆井液性能變壞,被鹽水侵、石膏侵等4)井下有輕微漏失5)井下情況復雜,經常開不開泵6)復雜深井或超深井,還有高壓油氣層存在時,要分段處理鉆井液,若不中途循環鉆井液會造成下鉆遇阻,下鉆完開不開泵,或泵壓過高蹩漏地層。7)中途循環鉆井液可以將下鉆時鉆具劃下的泥沙循環出來。3、下鉆完開不開泵是何原因?該怎樣處理?答:1)本次下鉆時大量更換鉆具,鉆具水眼內不清潔,堵塞鉆頭水眼。2)下鉆時鉆具內掉了東西,如絲扣油刷子、手套、棉紗等物。3)下鉆中由于井壁坍塌,嚴重倒返鉆井液,鉆屑帶入鉆具,堵塞鉆頭水眼。4)冬季地面管線或鉆具凍結。5)井壁泥餅厚,鉆頭泥包,鉆井液不能上返,如果下部有滲透層還易蹩漏地層。
處理措施:如果開不開泵,首先要排除地面因素,然后處理井下堵塞,應大距離活動鉆具,用小排量慢慢開泵,如無效應立即起鉆,以防井下惡化,造成卡鉆。4、鉆進中水龍頭或水龍帶壞了,不能循環鉆井液,應怎樣正確處理?
答:鉆進中如果水龍頭漏泥漿或水龍帶壞了,進行修理時,首先應當起100—200米鉆具到安全井段一面專人活動鉆具,一面組織人力搶修或更換,如井下情況復雜,應把鉆具起到技術套管內,如沒下技術套管,應將鉆具全部起完,不準接方鉆桿把鉆具放在井內修理水龍頭,或更換水龍帶,以防卡鉆。5、鉆進中井口返出鉆井液減少或不返鉆井液,是何原因?如何正確處理?
答:首先檢查地面管線,如地面管線正常,就依次檢查地面管匯,泥漿泵。如地面正常,則判斷為井下漏失。
原因如下:1)地下有滲透性漏失層或地層裂縫;2)有石灰巖融洞;3)井塌造成暫時不返鉆井液。處理措施:1)滲透性漏失,可適當降低鉆井液密度;2)嚴重漏失,應立即起鉆,采取堵漏措施;3)如果是井塌應處理好鉆井液性能,大幅度活動鉆具,慢慢劃眼,循環出巖屑,防止卡鉆。6、什么叫鉆井液短路?是何原因,怎樣判斷?怎樣處理?
答:鉆井液不完全從鉆頭水眼返出叫鉆井液短路。
短路的原因1)地面高壓管線、管匯(閘門、法蘭、由壬、焊口)刺壞或閘門倒錯;2)井下鉆具刺壞、倒扣、脫扣、斷落等。3)鉆井泵保險凡爾刺壞。 鉆井液短的現象是:泵壓下降,排量不減,巖屑帶不出來,造成鉆頭泥包,蹩鉆、跳鉆,鉆時變慢,嚴重時卡鉆。 處理措施:如地面正常,應立即用低速平穩起鉆,禁止轉盤卸扣,詳細檢查鉆具,并避免起鉆中嚴重遇阻,不得猛提、猛剎,造成鉆具事故。7、鉆進中泵壓升高是何原因?如何正確處理?
答:鉆進中泵壓升高的原因是井塌、鉆具水眼堵塞、鉆頭水眼被堵塞1-2個、鉆井液性能變化。
若是井塌應大排量循環鉆井液,反復劃眼,清理井底巖屑,輕壓鉆進恢復正常,若鉆具內掉東西應起鉆逐根檢查鉆具,是否接單根時帶入石子和沙子、水龍帶膠皮掉塊、凡爾膠皮,回壓凡爾心子掉,造成堵水眼。若鉆井液性能變化應停止鉆進,活動鉆具,處理鉆井液8、鉆進中指重表懸重下降,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懸重下降的原因;1)指重表壞;2)鉆具斷了;3)泵壓下降;4)井漏、井噴。
處理措施:首先提起鉆具檢查指重表的傳壓器,液壓油管線,表內是否有液壓油,表內零件有無損壞,然后重新校對指重表和懸重,如指重表完好,立即起鉆檢查鉆具,根據鉆具的斷裂情況決定處理辦法。9、鉆進中摘開轉盤離合器,轉盤打倒車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原因1)地層坍塌,而且有大塊巖屑塌落(如鉆至斷層面、裂縫發育帶、地層破碎帶等);2)鉆頭干鉆或泥包;3)鉆頭牙輪全部卡死;4)井下有落物(或以前掉的落物擠在井壁上重新掉下來)5)嚴重溜鉆。
處理措施:處理時首先判斷鉆頭是否正常,如果干鉆,要提起鉆具反復劃眼解除。另外用輕鉆壓來判斷鉆頭的情況,如仍然蹩鉆應立即起鉆檢查。其次,根據地層預告、鄰井資料、返出巖屑等情況,分析井塌的部位和井塌的程度,采取有效措施,要特別注意防止卡鉆。10、鉆進中出現跳鉆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跳鉆多發生在牙輪鉆頭鉆進時,其原因有1)鉆遇礫石層、軟硬夾層、不均質地層(如含燧石)、縫縫洞洞的石灰巖地層;2)井塌或井下有落物;3)鉆頭嚴重泥包。
處理措施:調整鉆井參數,排除跳鉆,如處理無效,應考慮井下有落物,起鉆檢查鉆頭的磨損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在處理過程中要防止卡鉆11、鉆進中出現蹩鉆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蹩鉆的原因:1)鉆遇硬夾層或軟硬交界地層;2)鉆壓過大或溜鉆;3)鉆遇礫石層或石灰巖溶洞;4)上部地層塌塊;5)井下掉東西;6)牙輪卡死;7)鉆頭泥包。 處理措施:如果是地層原因可以調整鉆壓和轉速來排除,如果是鉆頭或落物造成,應立即起鉆檢查。12、鉆進中轉盤不轉了,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轉盤不轉是地面故障。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轉盤鏈條斷或鉆機傳動鏈條斷;2)氣路出現故障;3)轉盤壞了;4)轉盤萬向軸壞了;5)柴油機停車了(因無柴油自動停車)6)井下嚴重蹩鉆造成離合器打滑或蹩滅柴油機。
處理時先從地面上檢查,逐項排除,再分析井下情況。如果是井下原因應立即上提活動鉆具防止卡鉆。13、鉆到油、氣層有什么現象?應注意些什么
答:現象(1)鉆進中蹩鉆或跳鉆。
應注意:記住方入或井深,提高警惕性;
現象(2)鉆速增快或放空。
應注意:記好鉆時或放到底,丈量方入或放空的深度;
現象(3)泵壓下降(因鉆井液氣侵引起)。
應注意:查明鉆井泵有無故障,準備除氣。
現象(4)井口鉆井液間歇涌出。
應注意:專人在鉆井液出口處觀察;
現象(5)砂樣中見有油砂或結晶。
應注意:及時取樣識別砂樣并進行螢光分析;現象(6)鉆井液出口槽有油花或氣泡
應注意:及時收集油花和氣泡樣品;
現象(7)在鉆臺上或鉆井液出口槽邊有油氣味。
應注意:及時報告司鉆或值班干部;
現象(8)鉆井液密度下降。
應注意:及時測量鉆井性能;
現象(9)鉆井液粘度上升。
應注意:及時測量鉆井液性能;
現象(10)鉆井液氯根含量增加或減少。
應注意;及時做氯根測定;
現象(11)起鉆時井口液面下降或外溢。
應注意:及時做到“十快”動作,做好防噴防火準備,控制好井口。
現象(12)下鉆時井口鉆井液長流。
應注意:(同上);
現象(13)鉆進中鉆井液池液面增加或減少。
應注意:落實坐崗,觀察記錄液面,按規定報警。14、鉆井液被石膏侵有什么現象?如何處理?
答:石膏浸是由于鈣鹽的污染,造成性能的變壞。其現象是:粘度、切力增加,失水增大,泥餅變厚,含鈣量增加,鉆井液的流動性能差。
處理措施:1)輕微污染可加純堿、碳酸氫鈉、碳酸鋇磷酸鹽等進行處理:2)若嚴重污染時,可換成鈣處理鉆井液。15、鉆進中泵壓突然下降是什么原因?怎樣檢查?怎樣處理?
答:鉆進中泵壓突然下降的原因是:泵壞或上水不好,管線刺漏造成短路循環,鉆具刺壞,鉆頭水眼刺壞,鉆具斷落,地層漏失,鉆井液氣侵等。
檢查的方法是:先檢查地面,泵的工作情況,上水是否良好,管線閘門有無刺漏或短路循環,泵壓表是否準確。然后考慮井下鉆具是否被刺壞、折斷或井漏。處理措施:地面原因應組織搶修,對鉆井液進行除氣。井下鉆具原因應立即起鉆,詳細檢查鉆具,液壓大鉗低速卸扣。不猛提、猛剎防止鉆具斷落。井漏應進行堵漏工作
16、鉆進中鉆具斷了有什么現象?如何判斷?如何處理?
答:其現象是:
1)指重表懸重下降,泵壓下降;
2)轉盤負荷減輕;
3)經上提下放方入有了變化。
判斷的方法:
1)上提鉆具檢查指重表懸重;
2)檢查泵的工作是否正常,泵壓表是否損壞;
3)核對方入。
17、鉆進中鉆鋌斷或下部接頭斷有什么現象?如何判斷?如何處理?
答:其現象是泵壓下降,轉盤負荷減輕,鉆時突然變慢,懸重下降不明顯。
判斷方法:上提鉆具校對方入和懸重,轉盤負荷是否減輕,鉆速變化是否明顯。
處理方法:先檢查方入核實井深,如情況有變化,立即起鉆檢查。
18、鉆頭為什么會泥包?有何現象?如何處理?
答:原因:鉆至松軟的粘土地層,鉆速快,排量小、鉆井液性能不好,特別是粘度、切力過高,容易造成鉆頭泥包。另外鉆進時鉆井液短路和停泵后繼續鉆進,造成干鉆,也會使鉆頭泥包。
現象:鉆頭泥包后工作不正常,蹩鉆、跳鉆,鉆速顯著下降,轉盤負荷加重,泵壓略有增高,活動鉆具時有遇卡現象。
處理措施:發現鉆頭泥包,首先要勤劃眼,或高速劃眼,輕壓鉆進,提高排量。其次,根據井下和地層條件盡快處理好鉆井液。如處理無效,應立即起鉆。起鉆時速度要慢,防止遇阻卡鉆,必要時可接方鉆桿循環鉆井液,倒劃眼起出。起鉆時要勤灌鉆井液,如灌不進鉆井液,要分段接方鉆桿循環。
19、鉆進中發現鉆井液被鹽水侵有何現象?如何判斷?如何處理?
答:被鹽水侵的現象是:
1)粘度增加:
2)失水增加。濾餅增厚;
3)含鹽量增加;
4)鹽水侵嚴重時密度下降。
判斷方法:先做鉆井液全套性能,再做含鹽量分析,對比地層預告是否到了鹽水層或鹽巖層。
處理方法:首先是壓井,不再繼續污染鉆井液,如壓高壓鹽水層,要把鉆井液配足量一次打入井內。在壓井中最易造成卡鉆,應采取一切措施防卡。壓住井后立即處理鉆井液。如果含鹽量小于2000ppm時,用一般處理劑。如大于5000ppm
時可加高抗鹽和高效降失水劑,或用鹽水鉆進。
如現場無加重材料和處理劑時,應立即起鉆,防止造成卡鉆。
20、為什么會發生井塌?怎樣判斷?怎樣處理?
答:發生井塌的原因:
1)起鉆未及時灌鉆井液,液柱壓力降低造成井塌。
2)鉆井周期長,鉆井液性能不好,特別是密度太低,失水過大,井壁不穩定易形成周期性井塌;
3)鉆井液處理不當,大量加水,泡塌地層;
4)停鉆時間長,鉆井液沉淀,性能變壞,誘發井塌;
5)膠結不好的疏松地層和破碎性地層,易受鉆井液浸泡,減弱其膠結力而造成井塌;
6)流沙層、礫石層與其粘土的間互層因失去穩定性,大段井塌;
7)起鉆速度太快,產生抽吸。
井塌的判斷;
1)鉆進時突然蹩鉆,泵壓上升或蹩泵,轉盤轉不動;
2)起鉆中鉆井液倒流,卸扣時嚴重倒轉,上提遇卡,下放遇卡(阻),循環時蹩泵等,均是井塌現象。
處理措施:
1)盡可能保持和恢復鉆井液循環大幅度活動鉆具(轉動和大距離上提下放)。調整鉆井液性能,鞏固井壁,帶出塌落巖塊;
2)疏松地層井塌,一開泵就漏,無法循環,此時,應盡快起鉆,邊起邊灌鉆井液,在安全負荷內,按照操作規程上提;
3)鉆具起出后,配制足夠數量和性能良好的鉆井液,再下鉆劃眼,劃眼時注意觀察泵壓,防止蹩泵,防止卡鉆,直到井下暢通。
21、為什么會發生井漏?井漏有幾種?怎樣判斷?怎樣處理?
答:井漏的原因:
1)地層疏松、鉆速快,泥漿未循環好,開泵過猛,容易蹩漏;
2)滲透性地層,鉆井液密度過高,壓漏地層;
3)鉆穿地層斷裂帶或有裂縫時井漏;
4)溶洞漏失。
井漏有三種:
1)滲透性漏失(漏失量較小);
2)輕微漏失(進多出少);
3)嚴重漏失(有進無出)。
井漏的判斷:
1)泥漿池液面降低;
2)井口返出鉆井液減少,嚴重時只進不出;
3)鉆進中鉆速突然變快或鉆具放空,泵壓下降,往往發生井漏
井漏的處理;
1)滲透性漏失,首先設法提高鉆井液粘度,適當地降低鉆井液密度和泵排量;
2)嚴重漏失時,可在鉆井液中加入堵漏材料或注膠質水泥堵漏。無論用什么方法堵漏,都要防止卡鉆,因為井漏了,鉆井液液柱壓力下降,往往造成上部松軟地層坍塌而導致卡鉆
22、起鉆前為什么要循環鉆井液?
答:起鉆前循環鉆井液的作用是:
1)徹底把井內的巖屑全部帶出保持井內清潔,調整好鉆井液性能,為了下次下鉆安全下到底;
2)遇特殊作業,如電測、下套管、固井前等更要充分循環鉆井液,有助于順利測井或下套管固井;
3)鉆至高壓油、氣層,為防止井噴,起鉆前更要充分循環好鉆井液,并調整好鉆井液性能。
23、起鉆中間為什么要灌鉆井液?不灌有什么壞處?怎樣才能灌好鉆井液?灌不進鉆井液該怎么辦?
答:起鉆過程中由于起出鉆具和噴出一些鉆井液,井筒內的鉆井液液面下降,為了平衡地層壓力,保證井下安全,必須及時灌滿鉆井液。
如灌不滿鉆井液,會造成井下事故,高壓油、氣井會因鉆井液液柱壓力下降引起井噴。疏松地層由于井筒空了會造成井塌。
為了灌好鉆井液,必須落實崗位責任制,專人檢查,每起 3個立柱的鉆桿或1個立柱的鉆鋌灌一次鉆井液,但必須保證灌入鉆井液量等于起出鉆具立柱的體積,要測量泥漿池液面下降的數據,還要觀察井口液面的高度,以便得到進一步的落實。有高壓油、氣、水層和未下表層套管的井,必須連續灌鉆井液。
24、起鉆中鉆桿內突然倒流鉆井液、噴鉆井液,是何原因?應怎樣正確處理?
答:主要原因是:
1)鉆井液密度不均勻或井壁突然坍塌;
2)井噴前的預兆。
處理方法:一般情況下應停止起鉆,立即循環鉆井液,轉動鉆具,,使進出口鉆井液性能正常,停泵后卸方鉆桿鉆具內不返鉆井液再起鉆。若油、氣浸嚴重應組織壓井,如果鉆井液循環不通,應立即起鉆,防止井塌造成卡鉆,起鉆時設法往井內灌鉆井液。
25、起鉆中遇卡是何原因?怎樣判斷?怎樣處理?
答:主要原因是:
1)井塌、砂橋;
2)井口落物;
3)井徑縮小、鉆頭泥包;
4)鉆頭進入鍵槽內。
判斷方法是:
1)提不起來,放不下去,活動范圍不大,多為井塌和砂橋卡鉆;
2)固定在一個卡點上多為落物卡;
3)能放下去,每次上提可上行一段,但不解卡,多為縮徑和泥包卡鉆;
4)起鉆經常在一定位置遇卡,可以轉動,可以下放,多為鍵槽卡鉆。
處理辦法:
1)不管是什么卡鉆,首先接方鉆桿循環洗井,調整鉆井液性能,活動鉆具,分析情況,制定措施;
2)井塌卡鉆和砂橋卡鉆,除大排量循環洗井外,可用下擊器,震擊器(超級震擊器)解卡;
3)井口落物卡鉆可用轉動鉆具和下放鉆具解卡;
4)鎖徑和泥包卡鉆要大排量循環洗井,提放劃眼解卡。
26、起鉆中突然發生井噴,應該怎么處理?
答:按照“十快動作”進行處理。“十快動作”即:
1)發出警報快;
2)打開放噴閘門快;
3)搶接回壓凡爾快;
4)關封井器快;
5)二層臺下來快;
6)開探照燈關井架燈快;
7)開三號車停一號車快;
8)機房開排氣管冷卻水快,作堵空氣濾清器準備快;
9)開泵循環壓井快;
10)全隊集合上崗快。
27、起鉆中發現井口流泥漿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原因是:
1)鉆頭泥包;
2)井噴預兆;
3)井口已灌滿鉆井液,但未停泵,或連續灌泥漿。
處理辦法:立即接方鉆桿循環劃眼,沖洗鉆頭,調整鉆井液性能。如為井噴預兆,應立即停止起鉆,接上方鉆桿循環加重。
28、什么叫鍵槽卡鉆?如何處理?
答:在地層軟硬交錯頻繁的井段,由于井斜及其方位變化劇烈,形成“狗腿子”,在長期起鉆中井壁拉出鍵槽,起鉆時鉆具在鍵槽內,即可造成鍵槽卡鉆。鍵槽卡鉆的現象是:
1)起鉆中間鉆具遇卡而且位置固定;
2)鉆具能下放,下放后能轉動,但起不出來;
3)開泵不困難,循環起鉆時泵壓無異常;
4)有鉆具偏磨現象。
鍵槽卡鉆的處理措施:如遇鍵槽卡鉆,首先不能提死鉆具,應當接方鉆桿循環鉆井液,采取鉆具轉動不同方位上提,如仍提不出來,要輕提慢轉倒劃眼,如鍵槽嚴重應設法破壞鍵槽。
29、什么叫粘吸卡鉆?是何原因?如何處理?
答:鉆具在井下長時間地靜止不活動,造成鉆具貼住井壁,發生卡鉆叫粘吸卡鉆。
其原因是:
1)鉆井液性能不好,失水大,泥餅厚,摩擦系數大;
2)鉆井液凈化工作未搞好,尤其是堵漏的鉆井液加入纖維材料更容易卡鉆;
3)鉆井液鹽水浸或石膏浸后性能突然變壞;
4)活動鉆具不及時,鉆井泵排量小,井身質量不好。
粘吸卡鉆的處理措施:
1)大排量循環洗井,處理好鉆井液性能,搞好鉆井液凈化工作;
2)在安全條件下,按照操作規程活動鉆具;
3)測好卡點,打油、打酸及堿水浸泡(根據地層條件);
4)爆炸松扣、套銑倒扣、填井側鉆。
30、卡鉆后需泡油解卡時,打油需注意些什么?
答:注意事項有:(1)反復核實卡點,計算用油量或解卡劑的配方比例,深井打油量要適當增多,柴油或煤油與原油的比例一般為1比3;(2)地面管線和水龍帶在壓力過高時防止刺壞,而造成原油倒流。為防止原油倒流出事故,所以打油前鉆具要接上回壓凡爾;(3)一般使用水泥車、壓裂車打油,要有備用車。打原油時要注意觀察泵壓變化,以判斷鉆具是否正常;(4)打油時要適當加大排量,防止原油串槽,打完后要定時頂替原油;(5)冬季打油后,要防止管線凍結;(6)注意防火,要做好消防準備工作;(7)泡油過程中,剎把不要離人,以防解卡后溜鉆或頓鉆;(8)如果在高壓層打油,要提前加重鉆井液,防止打油后井噴;(9)浸泡過程中,頂替原油,經常注意泵壓變化,如泵壓突然升高,應考慮及時循環鉆井液,防止鉆頭水眼堵塞。
31、卡鉆以后如何正確活動鉆具?活動鉆具前要檢查什么?活動鉆具時要注意些什么?
答:1)剛一卡鉆要注意活動鉆具,按照操作規程,在安全負荷內大幅度活動(上下活動),有時可以配合轉動鉆具。活動范圍必須過卡點位置,防止上部鉆具再卡鉆。活動時不能固定在同一噸位上,以防鉆具疲勞折斷,要正確計算卡點位置;
2)活動鉆具之前要仔細檢查指重表是否靈敏、死繩、活繩固定是否牢靠,大繩在滾筒上的排列是否整齊,檢查大繩的斷絲情況,懸吊系統是否完好,鉆機固定是否牢靠,氣路系統是否完好,開關是否靈活好用,活動幾次后要全面檢查一次;
3)活動時要注意指重表的變化,注意鉆具伸長的變化。要隨時注意卡點位置,非值班人員一律離開鉆臺,保證安全。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大繩跳槽,大鉤舌頭打開等意外情況發生。打油以后一定要防止鉆具解卡及剎把無人堅守而造成頓鉆。活動鉆具時,要防止嚴重打倒車。
32、頓鉆有哪些原因?如何防止?
答:頓鉆的原因主要有:脫離崗位,操作不當,設備出現故障和損壞,鉆具損壞。
具體來講:
一)司鉆脫離崗位,剎把無人看管,凡鉆具在井下剎把絕對不能離人;
二)操作不當。主要是剎把操作者,也有井架工和井口鉆工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
1)起下鉆中,井內嚴重遇卡,吊卡打開;
2)雙吊卡起鉆掛單吊環,拉斷鉆具;
3)下鉆未按操作規程掛輔助剎車,下放速度快,剎車太晚;
32、頓鉆有哪些原因?如何防止?
答:頓鉆的原因主要有:脫離崗位,操作不當,設備出現故障和損壞,鉆具損壞。
具體來講:
一)司鉆脫離崗位,剎把無人看管,凡鉆具在井下剎把絕對不能離人;
二)操作不當。主要是剎把操作者,也有井架工和井口鉆工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
1)起下鉆中,井內嚴重遇卡,吊卡打開;
2)雙吊卡起鉆掛單吊環,拉斷鉆具;
3)下鉆未按操作規程掛輔助剎車,下放速度快,剎車太晚;
預防操作不當造成頓鉆的措施:
1)認真執行操作規程,嚴禁違章操作;
2)上崗精力要集中,思想不能開“小差”;
3)井口工具要經常檢查,保持靈活好用。用兩種規格以上的鉆桿時,要注意及時更換井口工具。
(三)鉆具損壞:鉆具在井下被刺壞、滑扣或折斷,造成頓鉆。
4)起重車時調節剎帶;
5)吊卡規格與鉆具尺寸不符;
6)井架工或井口鉆工未扣好吊卡;
7)起鉆上提升短節未緊扣,下鉆時倒扣;
8)起下鉆鋌不卡安全卡瓦或卡瓦未坐牢、安全卡瓦未上牢;
9)頂天車拉斷大繩;
10)重車起鉆時鉆機鏈條斷,司鉆未及時剎車;
11)大繩跳槽未及時發現,仍繼續使用,被硬拉斷,造成頓鉆;
12)打撈鉆具起鉆用轉盤卸扣,將落魚甩脫;
13)大慶32型鉆機未正確使用滾筒冷卻水或剎帶進油,重車時未剎住車。
預防操作不當造成頓鉆的措施:
1)認真執行操作規程,嚴禁違章操作;
2)上崗精力要集中,思想不能開“小差”;
3)井口工具要經常檢查,保持靈活好用。用兩種規格以上的鉆桿時,要注意及時更換井口工具。
(四)機械設備損壞或失靈:1)剎帶鋼圈斷;
2)平衡梁斷;
3)剎帶調節絲杠斷或滑扣;
4)平衡梁銷子脫出;
5)剎把斷;
6)剎帶片磨損嚴重或剎帶片破碎重疊;
7)大繩活繩頭滑脫或在滾筒進口處割斷;
8)大繩斷絲太多,起重車時斷;
9)死繩卡子松、死繩滑脫;
10)氣路開關失靈或冬季時凍結預防因機械設備損壞或失靈造成頓鉆的措施:
1)堅持巡回檢查制,每班按項點和路線,認真進行巡回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剎帶圈、平衡梁、剎把等重要剎車部件,要定期探傷,及時檢查;
3)大繩要定期倒換位置,防止重點磨損和疲勞斷絲;
4)保證防碰天車裝置靈活好用;
5)冬季要搞好氣路防凍工作
33、惡性頓鉆以后,如何正確處理?
答:惡性頓鉆以后,應立即查明原因,迅速處理。
1)如鉆具未落井,應首先設法恢復鉆井液循環,活動鉆具,防止卡鉆;
2)全面檢查提升系統、剎車系統和有關的氣路和傳動部位,以及有關的鉆井工具和儀表,消除地面問題之后,再處理井下問題;
3)如鉆具未落井,可慢慢上提,如未卡鉆,應校對懸重,起鉆注意檢查鉆具
4)鉆具落井,情況將會復雜,特別是落井鉆具數量大時,鉆具會被頓成大段“麻花”,甚至頓成幾節,魚頂位置不明。此時應:第一步,下鉆探魚頂,在可能的井段內緩慢下探,切勿下探過多,防止將魚頂擠入井壁,增加處理困難;第二步,如能探到魚頂及時對扣打撈(如為斷魚頭,應記錄好魚頂深度,起鉆換打撈工具),上提時,注意防卡;第三步,如探不到魚頂,可用電測等其它方法,找準魚頂后,再設法打撈
34、怎樣正確使用磁鐵打撈器?
答:1)根據井眼直徑,選定合適的磁鐵打撈器,其最大外經比井眼小10—25毫米;
2)打造落物實樣,試驗磁鐵打撈器的磁性;
3)根據落物大小,確定是否帶引鞋。落物外徑大于引鞋外經的,要卸去引鞋;
4)測量引鞋各部尺寸,繪制草圖,檢查絲扣,暢通水眼;
5)下鉆完后,距魚頂1—2米循環沖洗,并且邊沖洗邊慢慢下放,魚頂沖洗完后停泵打撈。要算準和量準方入,在一個圓周內,不同方向多次打撈,加壓0.5—1噸,不可過大,如各個方向的方入一致,即可起鉆;
6)如多次下放,方入不一致,說明落物未撈上,可輕轉轉盤,撥動后再撈;
7)如落魚小,引鞋長,地層較軟,可以開小排量輕壓慢轉鉆進3—5米,再停泵打撈;
8)開泵切勿過猛,防止蹩掉磁鐵
35、怎樣正確使用卡瓦打撈筒?
答:根據魚頂和井徑選定適當規格的打撈筒和安裝適合尺寸的卡瓦;
2)卸開筒體,檢查和保養卡瓦、彈簧和盤根等,量好尺寸,繪制草圖,上緊絲扣;
3)下鉆至魚頂5米以上開泵循環鉆井液,沖去魚頂周圍淤積的泥砂;
4)算準和量準打撈方入,校正指重表;
5)停泵下放打撈,如魚頂很正,一次可下至卡瓦頂部,上提撈獲,如引鞋碰魚頂,可輕轉撥動,或提起打撈筒轉動方向下撈;
注意事項:
1)打撈方入一定要準,魚頂進到卡瓦頂部,不可多放;
2)魚頂進卡瓦后不可轉動;
3)嚴禁轉盤卸扣(可關上轉盤銷子);
4)使用美式卡瓦打撈筒,上邊應接上震擊器,油壓加速器等,如撈住落魚后卡鉆可及時用震擊器震動解卡,不行可打原油浸泡,再不行,可下放打撈筒向右轉動卡瓦,打撈筒即可脫掉起鉆
36、下套管中間為什么要按規定灌泥漿?
答:下套管中間灌泥漿是為了平衡套管內外的壓差,達到下述三個目的:
1)防止回壓凡爾受壓過大而損壞;
2)防止套管過多掏空而損壞;
3)加大套管串的重量,以便順利地下入套管。
37、下技術套管后,打鉆時應采取什么措施保護套管?
答:1)天車、轉盤、井口三點成一線;
2)轉盤和井口都要固定牢靠;
3)鉆具要直,特別是方鉆桿要直;
4)套管內的鉆桿要加橡膠護箍;
5)打鉆時,鉆速不宜過高;
6)起鉆注意灌鉆井液,不要使套管掏空過多;
7)優選鉆頭和鉆進參數,提高時效,減少套管磨損時間。
上一頁
下一頁